科技創新委員會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兩者深度融合實現從“科技強”到“產業強”再到“經濟強”的高質量發展新范式。從生物醫藥領域全國首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到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從納米新材料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到人工智能及數字產業集群突破千億級……在蘇州工業園區,競相涌現的創新成果引領新興產業鏈式升級,層出不窮的產業創新需求倒逼創新能力效率提升躍遷,一個“硬科技”和“強產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新生態正加速成型。
產業創新能夠為科技創新價值實現提供方向路徑,是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增長動力的關鍵一環。圍繞破解科研攻關聚焦重點不突出、產業鏈聯合攻關不協同、科技成果轉化成效不明顯等問題,蘇州工業園區瞄準產業需求集聚創新要素,堅持問題導向開展科技攻關,從需求端拓展深挖發展空間,推動創新鏈成果轉化成最大經濟效益。
從“齊步走”到“精準破”
“以需定研”提升技術攻關靶向性
在2023年底蘇州舉辦的納米新材料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大會上,蘇州英納電子材料有限公司提出,擬投入100萬元與蘇州大學合作開展“低溫燒結納米導電銀漿的開發與應用”研究,解決產業發展中面臨的功率模塊結構高溫可靠性難題。項目啟動約一年后,該公司獲得“一種耐遷移低溫銀漿及其制備方法”專利授權,標志其在低溫金屬材料領域取得重要技術進展,有效提升從大尺寸觸摸屏到可穿戴柔性電子產品性能。
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的最終落腳點。以科技創新“牛鼻子”推動高質量發展向上突圍,要把創新成果落到企業發展、產業升級上,完成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三級跳”,才能真正把科技創新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怎么落?關鍵是融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多方力量,面向市場需求凝練科技問題,瞄準產業痛點確定攻關方向,通過“以需定研”讓創新更具靶向性,形成“企業和產業出題、多方聯合答題、市場判題”的閉環。2025年蘇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十項主要任務,聚焦“突出創新引領,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明確提出堅持“產業出題、科技答題”。
英納電子所在的蘇州納米城內,以新需求撬動新技術,進而催生新產品、拓展新市場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深耕潔凈環保技術創新和裝備制造的蘇凈集團,多年前開始布局智能微粒檢測儀,隨著產品不斷升級,作為顆粒識別參照物的高品質微球面臨緊缺。一次園區對接會上,蘇州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接洽,針對蘇凈集團需求精準供貨。據蘇凈集團總工程師孫吉勇介紹,納微科技的微球直徑、密度、光學特性等變化系數小,大大提升了參照物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同在園區的沛嘉醫療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主營人工心臟瓣膜等高端醫療器械,對潔凈度要求高,急需高性能微粒檢測儀以保證產品符合行業要求。蘇凈集團新產品一下線,沛嘉醫療首批應用。
在園區,企業與高校、企業與企業強強聯合,以現實需求為導向提升創新力,在解答一個個題目的過程中實現科技與產業、技術與應用的無縫銜接,“攥指成拳”推動新興產業集群崛起成勢。
以納米產業為例,2006年園區將納米技術應用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2013年蘇州納米城正式啟用、2015年入駐企業超過100家,2020年園區納米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如今,園區已引進孵化納米產業相關企業約1400家,2024年產值突破1700億元,在高性能微球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高端芯片研發等10多個領域取得核心技術突破,一批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跑進應用場,在園區落地生金并走向全國。
從“物理聚合”到“化學融合”
鏈主企業牽頭多領域協同創新
作為市場需求的直接感知者,企業在技術路線選擇、研發投入、成果產業化中發揮主導作用,能夠更準確地把握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共性問題、核心難點痛點,提出技術需求和任務清單。讓企業唱主角,園區把創新聯合體作為重要載體。
創新聯合體由創新型領軍企業牽頭,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業、金融資本等多方力量組建,“既可以彌補單體創新活動的局限,與現階段技術創新跨產業、多領域交叉特點更契合;同時,依托牽頭企業的產業鏈協調能力和產學研組織能力,還能加快打通‘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創業孵化-產業培育’全鏈條,促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產業化融合融通,提升重大研究成果產出和創新技術商業化運用效率。”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說。
在園區,超1萬家科技型企業已經成為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支撐,由鏈主企業牽頭協調各方力量相互協助、互為支撐,促進整條產業鏈全面升級的創新實踐,發生在多個領域。
人工智能領域
思必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組建江蘇省人工智能語言計算創新聯合體,“聯合體各成員分工明確,有的著力于研究共性關鍵基礎技術和前瞻算法,有的重點開展面向垂直場景的應用交互創新實踐。”思必馳聯合創始人俞凱說,依托語言計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發創新平臺,該企業探索出“1個聯合體+10個細分行業創新聯合體+1個產業基金”的運營模式,構建“共同出題、共同解答、聯合攻關、技術迭代、聯合培育”新機制。
生物醫藥領域
沛嘉醫療牽頭成立蘇州生物醫藥領域首個生態融合型創新聯合體——蘇州市介入醫療技術創新聯合體,成員單位包括高校、醫院、企業及生命科技產業孵化、運營和投資平臺等,著力構建集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產業培育為一體的生態閉環,成立約1年便獲批1個新產品、產出2項新材料,并孵化了6個項目、申請24項專利。
在運作機制上,不同于傳統產學研合作拉郎配式的“物理聚合”,園區企業主導創新聯合體的核心突破,在于強調需求導向、多元投入與風險共擔,形成“鏈主企業+公共平臺+要素保障”多元架構,以促進聯合體成員實現“化學反應”和組團創新。這種效應在第三代半導體領域尤為顯著。有案例顯示,蘇州納米所聯合蘇州能訊、英諾賽科等企業,創建“設備租賃+技術共享”的IDM模式,高端設備通過創新券實現跨企業流轉,推動研發成本下降40%,相關器件良品率提升至92%。
圍繞產業細分領域和新興賽道,園區還探索構建創新聯合體牽頭單位、成員單位“培育庫”,摸排梳理一批行業領軍企業、中小微企業進行分層管理和動態調整;筑牢資源要素“保障墻”,加強國有投資基金引導,吸引產業基金、創投基金、金融資本投入,對創新聯合體成員單位提供債權融資,對創新聯合體孵化的高潛力科技企業給予股權投資支持等。截至目前,園區累計獲批創新聯合體26家,其中省級有4家,借助“組團創新”,2024年新增發明專利授權7255件、同比增長50.4%,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265件。
撬動人才、平臺、場景支點
以一流生態激發更多創新活力
隨著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走向深化,園區正加力撬動領軍人才、服務平臺、創新場景等支點,打造一流創新生態持續激發創新活力。
聚焦高層次人才引育
園區2007年起啟動“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工程”,累計支持項目超2700個,培育誕生了園區60%的上市企業、90%的獨角獸企業及準獨角獸企業。近年,依托“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等建設,園區海外歸國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群體加速壯大。
圍繞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園區尤其重視首席科學家、科技型企業家和技術經理人等人才引育,并積極探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科創教育,在實踐實干中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近年90%的新增專業緊密契合園區重點產業發展需求。2024年園區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62.3億元,獲批建設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江蘇中心蘇州分中心。
聚焦打造公共平臺體系
持續優化科創服務
園區建設了企業發展服務中心,并建成中國(蘇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長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等,提供“線上+線下”、一站式專業化服務;陸續打造核酸藥物技術創新平臺、ITBT融合創新中心、MEMS中試平臺、國科數據中心(蘇州超算中心)、中科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等40多個技術支撐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從研發到量產的全鏈條技術支持與服務,降低研發成本與技術風險。光學智能傳感器芯片企業中科融合創始人兼董事長王旭光介紹,“從MEMS芯片設計到量產的道路可能要走很遠,然而借助園區的共性技術平臺,我感到這個距離近了許多”。
聚焦深挖創新場景
加速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對接
園區發揮實體經濟基礎優勢,依托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圍繞制造、醫藥、金融、文旅等重點領域,累計遴選發布人工智能應用場景148個,舉辦應用場景對接系列活動48場。以新技術應用為導向、以供需聯動為路徑,創新場景讓科研供給端更快直抵市場需求端,實現企業技術升級和產業轉型發展。
當前,在園區這片營商環境和產業生態日益完善的創新熱土,越來越多的企業深耕發展、創新成果源源涌現,繪就科技與產業同頻共振、融合發展藍圖。下一步,園區將緊扣“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目標,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培育,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