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是世界看中國、看江蘇、看蘇州的重要窗口,1994年開發建設以來,累計實現稅收1.1萬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1.15萬億元、進出口總額1.6萬億美元,2016年以來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實現八連冠。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賦予蘇州工業園區“繼續擴大國際合作,努力打造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重大使命。2024年是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30周年。當年11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會見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時指出,30年間,蘇州工業園區從“池塘洼地”變成“創新之城”,樹立了兩國合作的生動樣板,也是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李顯龍稱贊蘇州工業園區“已經發展成為現代化城鎮,成為新中高質量合作的成功實踐和金字招牌,同時也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不斷改革開放的姿態”。面向未來,江蘇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托,落實中新兩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更大力度支持蘇州工業園區繼續當好中新合作的“探路者”和“領頭羊”,高水平統籌推進開放創新、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制度創新,為全國開發區高質量發展作出示范引領。
加快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節點。持續深化雙向投資、科技創新、服務貿易、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社會治理、人文交流等領域中新合作,推進中新“國際化走廊”建設,為中新兩國政府間合作項目提質升級作出新示范。積極融入和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化國家級境外投資示范平臺、蘇州工業園區長三角境外投資促進中心建設,完善企業境外投資合作政策促進、服務保障和風險防控體系,推動合作共建園區項目穩健發展,不斷輸出蘇州工業園區發展經驗。對標《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開放創新等改革探索,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完善總部經濟發展政策制度和服務環境,推動總部企業數量穩步增加、結構持續優化、集聚輻射能力明顯增強,打造國內領先的總部經濟集聚區。
加快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高地。布局建設重大創新平臺,打造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和江蘇省重點實驗室為支撐、蘇州市重點實驗室為基礎的實驗室創新體系,推進實驗室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創新,加快建設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等先進技術平臺,設立一批海外離岸創新中心,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在承擔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實現更多突破。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機構為支撐、社會資本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加強科技創新企業梯隊建設,持續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集群,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創新企業。打造“國際人才走廊”,在流動性便利、放權式管理、貢獻性獎勵上形成符合國際規則的制度體系。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協同創新,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在全球范圍內高效引入優質資本、關鍵資源、先進技術、拔尖人才,不斷提高科創的強度、產業的密度、人才的厚度。
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高地。圍繞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在助力打造“投資中國”品牌上展現更大作為。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納米技術應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數字產業、新能源和綠色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前瞻布局細胞和基因治療、生物和信息融合技術(ITBT)、先進半導體技術及應用等未來產業,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走在前、做示范。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圍繞工業設計、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認證等方向,探索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新業態。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穩步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加快建設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開發區治理樣板。學習借鑒新加坡等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優化開發區空間規劃布局,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核心功能。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建立完善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市場和監管體系。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深化開發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大膽探索對開發區實行差異化的考核體系和激勵機制,在國家政策框架內積極探索適應開發區發展實際的人事和薪酬管理制度。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更高標準推進產、城、人融合發展,不斷優化公共服務品質、生態環境品質、文化生活品質,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推動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以基層治理現代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單位:蘇州市社會科學院;本文系江蘇省政府決策咨詢研究重點課題、江蘇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4JZA-007〉“江蘇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 王俊
《新華日報》2025年1月21日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