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岸舞臺到云端書艙,從非遺新生到美育浸潤……在蘇州工業園區,一場場活動、一次次創新,串起城市文化向上生長的脈絡。今年上半年,園區圍繞公共藝術活動、非遺傳承、文化跨界、流動服務等關鍵詞,打造一系列精彩紛呈的公共文化現場,吸引超10萬人次線下參與。
今年,園區公共藝術活動的“頂流”非“右岸仲夏夜”莫屬。園區將右岸客廳、圓融天幕等城市公共空間打造為開放的舞臺,推出融合古典與潮流的視聽盛宴,以音符演繹“國際范”與“江南韻”的雙向奔赴。
在這些充滿活力的全民藝術現場,樂隊演奏、歌舞表演等輪番登場,外籍友人、企業高管,以及熱愛藝術的群眾同臺表演,共同唱響園區開放包容的動人樂章,自然場景、城市生活與藝術表達完美融合,展現出園區熱烈的生命力。
閱讀是城市的靈魂,也是流動的人文風景。今年,“讀吧SIP”城市閱讀品牌以更加全面、豐富的姿態升級而來,引領閱讀新風尚?!敖痣u湖Share書”四季書市、尋找城市選書人、“流動的詩歌”朗誦快閃、文化大講堂、新書分享活動……城市的閱讀軌跡浸潤著書香,營造全年不間斷的環繞式閱讀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園區還推出“空中+水上+軌交”三大閱讀航線,三維立體塑造園區流淌的閱讀網絡。園區積極織就覆蓋全城的讀書網,一輛輛貼心的“閱讀WE巴”開進了企業、學校和小區,閱讀的觸角在園區不斷“生長”。
文化的一脈相承,展現的是城市文化軟實力。園區公共文化中心打造家門口的非遺課堂,常態化開展傳統技藝體驗、研學等非遺活動,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體驗微縮園林制作、古籍修復、蘇式剪紙等傳統技藝,讓古老的記憶以更靈動的形式融入現代生活。
同時,非遺的魅力還在大型賽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在金雞湖端午龍舟賽上,園區打造金雞湖龍船市,從百項民藝到百人連廂舞,再到非遺服飾秀……一場非遺匠心集、一出非遺SHOW、一次本土非遺活態演繹、一系列國際文化交融精彩跨界,通過“非遺+體育+旅游”的混搭模式,掀起“傳統基因×時代活力”的端午文化新風尚,解鎖非遺年輕化表達的N種可能。
與非遺體驗一樣令人心動的,還有考古的魅力。上半年,草鞋山考古遺址公園迎來開園三周年。作為城市文旅融合的新名片,草鞋山考古遺址公園圍繞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產保護日舉辦文化大講堂、考古研學、AR數字游園等主題活動;同時,不斷擴大考古“朋友圈”,探索“園外館”創新模式,推動傳統文化年輕化表達,進一步豐富游園空間。公園還策劃推出春日游園會、夏夜LIVE等系列品牌活動,讓6000年前的稻香飄進現代城市生活。
在公共美育方面,“心靈所歸”當代藝術展圓滿收官。該展集聚多種藝術媒介,展出近80件藝術作品,探討心靈的澎湃與熱愛、反思與追尋以及寧靜與超越。展覽開幕以來,人氣爆棚——線下觀展人數近4萬人次,云端“虛擬展廳”在線瀏覽近2.6萬人次。期間,美術館還舉辦了“城市藝術引力”共創項目,通過一批園區新興人才、新蘇州人、城市守護者帶來的老物件,觸摸他們扎根熱土、成長創業的“園區故事”。
同樣在美術館,各種“跨界”新花樣讓人眼前一亮。園區在美術館中創造“聲音劇場”,首創沉浸式“音樂導覽”美育課堂,用“藝術導覽+音樂演出”的形式,為展覽作品定制專屬的“聲音注腳”。
此外,DrawingSIP也持續升溫。12期“速寫園區”藝術寫生活動,30余家美術館聯盟單位參與,共聚集200余位藝術家、高校師生,形成100余幅作品。城市速寫家們執起畫筆,以金雞湖為流淌的畫布,捕捉藏于細節中的美好生活,讓文化藝術植根于市民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
當公共文化深入城市脈絡,流動的服務已然成為日常。2025年上半年的精彩已成序章,下半年的文化“生長藍圖”更值得期待。我們不妨共同去聆聽文化在園區這座創新之城生長的“拔節之聲”,感受文化創造、文化傳承的生生不息。
編輯 嚴春霞
2025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