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轄區較早的動遷安置小區,蘇州工業園區斜塘街道荷韻社區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通過空間重構、功能升級、機制創新,打造集慈善互助、“一老一小”關愛、新業態群體服務于一體的幸福“荷塘里”黨群服務中心,實現了從“硬件改造”到“生態重構”的跨越,為社區治理創新注入鮮活動能。
破解治理難題,重構服務空間
荷韻社區建成于2003年,由原斜塘地區12個行政村動遷居民組建而成。隨著時代發展,原有黨群服務中心設施老舊、功能弱化,且服務功能外遷,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多元的需求。作為拆遷安置小區,這里居民聯結緊密、志愿互助氛圍濃厚,但也面臨自治意識待提升、改造需求迫切等治理挑戰。
社區以“幸福荷塘里”黨建品牌為引領,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打造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服務中心打破傳統空間布局,整合兒童友好、新業態關愛、慈善實體站等九大功能,通過“三圈循環”工作方法(善治公益圈、慈善共益圈、志愿互益圈),將分散的服務資源轉化為系統治理效能,讓居民不出小區就能享受全方位服務。
“幸福密碼柜”激活慈善循環生態
荷韻社區依托“荷塘里”慈善互助創新治理品牌,以實體空間為載體、積分機制為紐帶,激活社區慈善活力。“幸福密碼柜”這一創新平臺成為撬動社區善治的重要支點,集閑置物品交換、志愿者積分兌換、弱勢群體微心愿實現三大功能于一體,居民參與社區清潔、活動組織等公共服務可獲得積分,這些積分既能用于兌換物品,也能用來發布個人需求。社區“潤韻”自管會每月統籌公共積分額度,定向發布公共難題和困難對象需求,由此形成“服務-積分-兌換-再服務”的慈善正循環。慈善實體站與愛心驛站深度聯動,慈善實體站精準對接民政資源,為居民提供救助物資,愛心驛站則提供理發、縫補、義診等常態化便民服務,兩者形成“物資救助+服務幫扶”的慈善網絡,并在黨員帶頭、志愿者參與、社會力量補充下,實現慈善需求精準認領。此外,社區通過公益市集、評彈書場等活動,將慈善文化更自然地浸潤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截至目前,“幸福密碼柜”累計接收食物銀行價值約為5000元的果蔬物資、黨建聯盟單位100余副老花眼鏡、居民閑置物品5件、商圈聯盟和社會組織認領困境兒童微心愿10個。愛心驛站年均開展便民服務70次,服務居民1600余人次,“人人愿慈善、人人能慈善”的氛圍日益濃厚。
“一老一小”需求精準觸達,友好服務有溫度
“老師,這個剪紙要怎么才能剪得對稱呀?”在兒童友好空間,孩子們正圍著紅色管家志愿者學習傳統剪紙。這里以青少年興趣為導向,開設傳統文化課程、手工娛樂活動,今年暑期舉辦的愛心公益暑托班更是“一位難求”。針對困境兒童,社區鏈接黨建聯盟資源,提供“一對一”課業輔導和心理疏導,讓每個孩子都能平等享受成長樂趣。愛心暑托班累計服務兒童120余人次,困境兒童幫扶覆蓋率達100%,家長滿意度達98%。
通過愛心義診、法律咨詢、物業維修等精準支持,以及“幸福密碼柜”開通的“老年微心愿通道”,老人可便捷發布助購、助行需求。社區依托“荷暖銀領”品牌,組織老人參與共享花圃管理、觀影觀演等活動,真正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年義診、小小種植園、銀齡睛彩等服務使社區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率顯著提升,“空巢不空心”成為現實。
“暖新驛站”為新就業群體筑起溫情港灣
“跑了一上午單,在這里喝口水、充個電,感覺特別暖心。” 外賣騎手小王在“暖新驛站”休息時說。針對快遞員、外賣員等流動性強、需求多樣的新就業群體,“荷塘里”貼心打造“暖新驛站+巾幗暖心站”雙陣地。驛站常備雨傘、充電設備、急救包、礦泉水等物資,特別增設女性生理期用品,為新業態群體提供“看得見”的關懷。
驛站不僅是“補給站”,更是融入社區的“連接點”。社區邀請新業態群體擔任“社區觀察員”,通過“幸福密碼柜”反饋安全隱患,參與基層治理可獲積分兌換物資或服務,形成“服務社區-獲得認可-融入社區”的良性循環。暖新驛站日均服務新業態群體10余人次,“社情民意”“民呼我為”機制收集并解決社區問題25個,80%的受訪者表示“感覺自己是社區的一份子”。
如今的幸福“荷塘里”黨群服務中心,已成為斜塘街道荷韻社區的“治理樞紐”。以“荷塘里”為樞紐,荷韻社區成功推動“陌生人社區”向溫情“熟人社區”的深刻轉變,一幅“和合共生”的幸福畫卷正在徐徐鋪展。未來,荷韻社區將繼續深化“三圈循環”治理模式,鏈接更多黨建聯盟、商圈聯盟資源,讓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在家門口持續升級。
編輯 周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