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落實經濟大省挑大梁”這一時代考題寫成熱血答卷,青年干部如何破題?7月22日,一場匯聚了四地(蘇州工業園區、常熟、太倉、昆山)青年干部的Deeplink頭腦風暴,刮來了“比學趕超、互鑒共進”的強勁東風,更吹響了“經濟大省挑大梁、青年干部打頭陣”的沖鋒號。
“圓桌會”以“搭臺、破題、賦能、協同”為核心理念,創新干部教育培訓形式,為青年干部成長搭建全新舞臺。一方面搭建跨區域、跨部門的交流平臺,打破傳統地域和職能限制,讓來自不同板塊、不同領域的青年干部面對面暢談,在思想碰撞中拓寬視野;另一方面作為園區中青班的培訓環節之一,采取“學員自主選題、自主策劃”的模式,四地干部同臺競技、互學互鑒,在交流中找差距、補短板,在實戰中強能力、促成長。
創新形式搭建四地青年交流平臺
“4D”引導青年干部破與立
如何把“經濟大省挑大梁”宏大命題落到一線?圓桌會將其拆分為三個“小切口”:政策資金“輸血”與軟環境“造血”如何并重?短期效益與長期競爭力怎樣平衡?產業定位優先還是經濟效益優先?Deepthink(深度思考)、Deepwork(深度工作)、Deeptalk(深度研討)、Deeplink(深度鏈接)四個環節層層遞進,來自四地的青年干部們如同參加一場“思想拉力賽”,拿出一線案例“真刀真槍”開辯。
“政策資金支持很重要,但軟環境建設同樣重要,產業扶持不能只靠‘輸血’,更要培育‘造血’功能。我認為在營商環境的打造方面,要充分發揮城市IP等創新要素的引領作用,提升整個區域的影響力。”“短期效益如同企業運轉的‘氧氣’,但更要著眼長遠,持續投入核心技術研發,培育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政府在培育企業的過程中,要當好‘耐心園丁’,為創新發展提供適宜土壤。”“產業園發展要在清晰的產業定位主導下,追求可持續和高質量的經濟效益,優秀的產業園應該通過生態系統的構建,促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創新價值的雙重提升。”……兩個小時頭腦風暴,既體現了青年干部對發展難題的深入思考,也展現了他們善用新理念、新方法破解發展瓶頸的創新精神。
實戰導向設置一線攻堅“戰場”
在擔當中錘煉過硬本領
圓桌會的另一大亮點,是讓交流平臺變成了錘煉青年干部作風的“練兵場”。圍繞經濟大省挑大梁的核心命題,青年干部們以問題為導向,結合一線工作經驗提出解決方案。這場特殊的“沙場點兵”,讓青年干部們在破解招商內卷、政策合規等現實難題中,鍛造出“敢啃硬骨頭”的擔當精神。
園區科技創新委員會資源配置處處長翟羽翔直言干貨滿滿:“四地青年干部結合各自實際工作出‘真招’‘實招’,大家都有滿滿的收獲,相信今后四地青年也會有更多的協作。”常熟市發投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倪佳感慨地說:“這次圓桌會搭建了一個難得的交流平臺,在互學互鑒中既看到了差距,也明確了提升方向。”
太倉市招商局副局長李磊表示,對產業發展和跨區域協作有了更深的思考:“期待我們以圓桌會為起點,各個板塊都能在協同中找準自己的坐標,共同助力蘇州經濟高質量發展。”昆山市科技局政策法規科科長余毓敏說:“我們會把這場圓桌會的所思所想,轉化成今后工作的具體行動,期待未來四地的青年干部有更多這樣的機會。”
通過分享與剖析,現場不僅形成了“問題清單”,更生成了“對策清單”。青年干部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了能力,更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為實際工作提供了創新的思路和方法。
構建青年干部的“創新共同體”
在共識中凝聚發展合力
共識的凝聚,增強了青年干部之間的合作與信任,也必將推動青年干部從“單兵作戰”轉向“協同攻堅”,為后續工作的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現場,四地青年干部代表倡議建立了跨區域合作機制,未來將在信息共享、人才共育、基金共建、招商共鏈上“深度鏈接”,持續放大圓桌效應。蘇州市委組織部干部教育處負責人表示,這種“以會促學、以學促干、以干促協同”的模式,既是青年干部培養的創新實踐,更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有力抓手。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當青年干部把“問題清單”變成“行動指南”,蘇州挑大梁的底氣,便在這一場場圓桌的碰撞中愈發澎湃。未來,四地將以“deeplink”為紐帶,進一步加強聯動,在區域協同發展中書寫更多合作共贏的生動故事,為蘇州乃至全省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青春動能。
編輯 唐曉雯
2025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