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穿過花叢,灑在蘇州工業園區斜塘街道淞濤社區的沿河步道上。幾位老人坐在涼亭中閑話家長;棋桌旁兩三位長者,默不作聲地琢磨棋局;不遠處的親子成長區,孩子們奔跑嬉戲,家長們坐在一邊閑談;青年健身區的器械旁,晨練的年輕人不時與散步的鄰居點頭問候……這段時間,淞濤社區800米長的河岸,以充滿煙火氣的鮮活場景,訴說著一場從荒蕪到繁盛的蛻變。
昔日雜草沒膝、雜物堆積的沿河地帶,如今已成為集康養、親子、健身功能于一體的微型休閑健康公園。這一變化,是斜塘街道基層治理者破解“老舊設施更新、多元訴求協調、社區活力激發”難題的生動實踐。
“淞濤社區常住人口近6000人,老人與兒童占比高。隨著居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從單一健身向復合型休閑升級,打造步行可達的全齡友好活動空間成為迫切訴求。”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對此,淞濤社區以“舊角落里的新生”為核心理念啟動攻堅行動,通過黨建引領凝聚共識,聚焦“回應全齡訴求、激活低效空間”兩大目標,推動荒地改造。
改造前,社區通過入戶懇談會、線下座談會等形式,梳理出休憩設施不足、兒童活動空間缺失、步道安全待提升等38項核心需求,并建立“居民建議轉化機制”,讓需求落地為具體場景。針對老年群體,沿河長廊增設便民掛鉤,棋桌嵌入老花鏡收納盒,地面鋪設防滑青石板;為親子家庭優化互動空間布局,青年群體則有了專屬健身區,全齡段需求被一一關照。
在生態治理上,社區遵循“低干預、高參與”原則,聯合物業與居民志愿者清理私墾菜地12處、衛生死角23處,遷移占道車輛5臺,還原河岸生態基底。同時,種植繡球、紫薇等鄉土植物,點綴波斯菊、二月蘭等野趣花草,構建起四季有景的生態景觀,讓“雜亂荒地”變身“生態會客廳”。
功能布局上,社區突破傳統步道局限,打造“三區一環”復合空間,即“康養慢活區”“親子成長區”“青年健身區”,滿足差異化需求,并通過800米緩坡步道環串聯各功能區,完善休憩設施并提升通行安全。此外,非遺手作、自然科普等活動的融入,讓空間更添人文溫度,成為凝聚鄰里情感的“活力聚場”。
如今,昔日荒蕪河岸已成為居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幸福地標。這次改造,不僅提升了社區環境品質,更通過功能復合化與場景親民化,讓老年休憩、親子娛樂、青年健身等需求和諧共生,為同類社區更新提供了可借鑒的“淞濤樣本”。
記者 董捷
《姑蘇晚報》2025年07月25日A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