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金雞湖畔流光溢彩,湖畔塔吊林立的工地上正孕育著嶄新的城市地標,460米中海蘇州超塔即將破土擎天。施工建設現場,2.5萬立方米底板大體積混凝土要在63小時內一次成型,此次澆筑體量大、耗時長,交通、出行、噪聲、安全等多重考驗撲面而來。
面對巨大的壓力,蘇州工業園區公安分局交警大隊聞令而動、“警”密部署,以“繡花功夫”精密布防、以“智慧大腦”優化布局、以“多元共治”暖心服務,在盛夏的鋼筋叢林中,為城市天際線的“第一泵”筑起堅實閃耀的“平安之盾”。
精密布防
安全閉環筑牢防護網
下班高峰期,蘇虹路星海街路口,一輛輛攪拌車在現場交警及鐵騎的帶領指揮下,正在整齊地通過?,F場整體交通井然有序,沒有出現任何擁堵或混亂的情況。
攪拌車往返運輸線路經過30余個信號燈控制路口,其中包含多個大流量節點,任何疏漏都可能引發事故風險。在盛夏出行高峰與城市天際線生長節點交匯的關鍵期,面對攪拌車每小時約67輛的密集通行壓力,園區交警在支隊相關部門的指導下,通過科技劃定、重點梳理、創新設置等精密部署,全力構建起“閉環運輸—節點管控—動態調流”的三重防護體系,從而為超塔建設等重大工程筑牢安全防線。
為保障施工期間混凝土的連續供應和避免攪拌車在項目周邊道路大量積壓,經實地勘察,園區交警還創新設置“蓄車緩沖帶”,將蘇虹中路(鳳鳴街至陸涇路)北半幅最右側車道開辟為臨時等候區,配套高清視頻巡檢與無人機空中監管,實現“車進場不等,車待場不堵”的精微調度。既保障施工車輛高效周轉,又避免對主干道交通造成擁堵。
科技賦能
智慧管控激活新動能
在攪拌車密集穿行的交通壓力下,園區交警以科技賦能激活智慧管控新動能,全力構筑起“云端智慧中樞—地面感知觸角”融合的科技防護鏈,從而打造高效安全的通行環境。針對施工運輸可能帶來的通行影響,導航平臺持續動態優化繞行方案,向市民用戶精準推送繞行提醒,有效分流途經運輸環線的日常出行車輛,減少社會車輛與施工車輛的道路資源競爭。
在運輸效率提升方面,33處信控路口組成的智能綠波帶發揮關鍵作用。運輸時段內,系統自動延長定向綠燈時長,為每輛施工車輛節省約15%的通行時間,既保障了工程進度,又降低了車輛長時間滯留在途的安全風險。
雖然智能交通系統能夠通過自適應信號燈、綠波帶等科技舉措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但是面對突發性的超飽和流量仍會超出系統的應對能力,這時候就需要路面交警提前介入、適時管控、有效疏導。園區交警在施工段周邊重要交通節點安排執勤人員指揮疏導交通,根據交通狀況加強現場管理和引導分流。
多元共治
民生關切落到實處
混凝土澆筑啟動前期,蘇州園區交警將民生關切擺在首位,牽頭施工方、企業及周邊社區等多方單位,接連多次召開民意懇談會?,F場提問、逐條記錄、限時回應,通過直面民憂、凝聚多方合力,讓民生關切在溝通中落地,為工程順利推進筑牢群眾基礎。
為實現多元共治,園區交警大隊牽頭組建了由交警民輔警、企業保安、車輛安全員組成的“安全護衛隊”,在復雜路口、工地出入口引導車輛、行人安全通行,有效化解了施工區域及周邊的交通隱患。同時,園區交警制定了詳細的應急通道預案,專門預留了120生命救治“黃金走廊”,從而確保緊急情況下救援車輛能夠暢通無阻。針對運輸沿線多處人行過街通道因綠化帶遮擋形成盲區的問題,園區交警還聯系市政綠化部門對相關點位進行修剪,徹底消除了行人過街的安全隱患。通過一系列舉措,多元共治,園區交警全力筑牢了安全防護的民生基石。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不僅寫在運輸車隊的警示牌上,更刻在園區交警的行動基因里。蘇州工業園區交警大隊用汗水平衡著城市生長的速度與民生的溫度,讓金雞湖的粼粼波光中,既輝映著沖向云霄的時代高度,更沉淀著守護萬家燈火的平安底色。
作者 曹健
《蘇州日報》2025年07月23日B02版